比特币是世上第一种加密货币,于2009年初由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首次发表,早期比特币的价格非常低,几乎没有任何价值,2010年曾有人使用1万枚比特币购买一块披萨(以今日汇率来看,这块披萨价值30+亿),该交易亦为有纪录的第一次交易。
身为加密货币的龙头,比特币的价格居高不下,市值第一名的宝座几乎不曾易主。而其社群人数、普及程度以及知名度等等亦维持在市场前几名,虽然近年因为交易壅塞以及手续费过高的问题,造成了部分的负面评价,但仍不致于撼动特币的龙头地位。
而以下介绍的以太币以及比特币现金的问世,也与比特币有不小的关系呢。
比特币现金是比特币的「分叉币」,于比特币的478,558号区块硬分叉(2017/08/01)。所谓分叉(fork)的意思为技术上有变动或更新,又分为硬分叉(hard fork)以及软分叉(soft fork),而比特币现金的问世,即是透过硬分叉。
硬分叉对于用户的影响其实不大,简而言之就是使所有在2017/08/01持有比特币的人,获得等值的比特币现金。因为只要你在比特币分叉的当下持有比特币,便会无条件的获得等值的的分叉币,因此又常有人戏称硬分叉是「发糖果」。也因为比特币现金属于分叉币,因此其特性与比特币大同小异,主要差别在对于扩容问题的解决方案。
莱特币算是加密货币界的元老级币种,其初次发行时间稍晚于比特币(2011年底)。
莱特币当时以改良比特币为基础做出发点,因此其基本架构有不少与比特币相似之处,而其与比特币最明显的差异有三个:
1.比特币会每隔10分钟把前10分钟内发布的交易做处理,而莱特币则为5分钟。
(对一般使用者而言,这代表,比特币网路在完全不壅塞的情况下,最长仍可能需耗时10分钟来确认(完成)交易,而莱特币最长则为2.5分钟)。
2.比特币之总量上限为2100万枚,而莱特币之上限则为其4倍(8400万枚)。
3.比特币采用SHA-256演算法,而莱特币则采用scrypt演算法,因此矿机基本上不能通用。
以太币可说是近几年最热门的币种之一,其用途多元且交易速度快,深受市场喜爱。以太币于2015年底问世,其创办人为Vitalik Buterin,台湾社群常称其为「V神」。V神一开始会打算开发以太币,主要是因为他的理念不为当时BTC开发团队所采用。
因此当时年仅19岁的Vitalik决定自行开发自己的加密货币,与之竞争。因V神非常的年轻,故也时常被台湾网友称为「神童」。
以太币的手续费相对于其他币种低,交易处理速度快,并且易于布署智能合约。且勇于尝试新技术,目前最受关注的技术为智能合约,是一种储存在区块链上的程式,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程式加入区块链去中心化等等的特性。
V神也表示,目前仅是以太币的初始阶段,未来还会针对不同的新技术进行实验,其中Lightning Network(闪电网路)以及POS(权益证明)最为知名,对于加密货币的技术算是突破性的计画。
以太币经典的出现,可说是和以太币有直接关系。在2016年中,一个使用以太币架构募资的平台DAO,被盗取了市值约5000万美元的以太币。当时,社群决定使用硬分叉的技术回朔所有交易,回到以太币被骇客盗取之前。
不过就像前面提到的,由于是使用硬分叉,所以原本的以太币仍然存在,但由于大部分人认同新发的币为以太币,因此旧有的币就改称为以太币经典。
由于分叉后安全性的缘故,以太币和以太币经典皆做过几次改版。以太币经典的开发者对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理念有强烈的执着(不认同V神以人为方式回朔交易纪录的做法),后续在开发上也不打算跟随以太币采用POS架构,仍然保留原本的POW架构,目前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社群与以太币对立。
门罗币于2014年问世,为当时匿名性最高的加密货币。一般的加密货币虽可匿名申请帐号(address),但是所有的交易都会被公开,若是愿意付出相对的时间,任何一笔资金皆可被追踪,因此仍不属于完全的匿名。但是门罗币强调隐私性,用户完全无法查询到任何的交易资料。其另一大特点在于其具有可扩展性,区块大小会自动视情况浮动,因此完全不用担心会和比特币一样发生扩容的争议。
由于区块链的概念是将资料储存于每一个用户的电脑中,所以要做到完全匿名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要让用户的电脑储存资料但却无法辨识其内容。同时匿名性又确保了其身为货币所应具有的可替代性。如果是一般的加密货币,所有交易都是可以被追踪的,因此可能会出现,因为某笔钱的前几手是洗钱或诈骗所得,导致店家不愿意收的问题,造成了某一笔钱的「价值」变低了,但是货币理应等值,每一块钱应该都要可以互换,而不造成损失,门罗币的匿名性把此特性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