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挖矿」机制,甚至有点像是去年的热门概念 Staking(质押),虽然都是具有金融属性的服务(生息),不过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Staking 一般是指基于公链原生代币的,而且通常不需要暴露智能合约安全风险。
Staking 通常是用代币质押换得另一种相同的代币,而流动性「挖矿」机制,是通过其他行为获得项目的代币,比如交易、抵押资产、报价等。
而近几个月,宣布采用流动性挖矿机制的项目迅速增加,吸引了国内外加密货币交易者、投机者及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当下业内最热门的话题。有意思的是,海外社区将流动性挖矿的概念又统称为「Yield Farming」,挖矿者被称为Farmer。Yield 可以翻译为「(农作物)产出」、「(投资的)利润」,而 Farming (种田)在这里或许又对应着与 Mining (挖矿)类似的含义。
很多 DeFi 协议在过去两年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是否需要发行代币、代币的分发方式、代币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激励实现整个协议流动性的初始化和规模化的探索从未停止。
去中心化交易协议 Uniswap 在 2018 年末正式推出,该协议让参与者可在交易中获得手续费分成,但是分发的是以底层资产计价的交易费,未发行协议原生代币。而另一个问题是,Uniswap 基于 AMM (自动化做市)模式,投入资产的用户可能并不能获得实际收益,特别是当资产价格波动较大的时候。Uniswap 的半只脚踩进了流动性挖矿模式,但就差那么一点点。
今年初,DeFi 借贷协议 Compound 完成了临门一脚,为业内探索出了一套「最小化」的流动性挖矿方案,该模式后来被大多数采用流动性挖矿的项目采用作为基础:将代币奖励给协议的实际使用者,这将激励更多用户参与,而代币的作用是参与项目治理。
以上这些关键节点可能是流动性挖矿机制逐步诞生的理由和过程。
正因为 DeFi 协议的特点是无需许可、开源、无专利,而且代币分发的逻辑、代币的作用也是公开的,这也就意味着,每当有一个项目探索出新模式,其他 DeFi 项目很容易跟上,然后根据各自项目本身的业务不同,设计出定制化的「挖矿」方案。
在设计流动性挖矿方案时,最重要的一步是确定方案的确切目标。以下为一些普遍目标:
1. 激励长期、有粘性的流动性。
2. 吸引大量热钱创造动能,提高产品知名度。
3. 在不进行ICO的情况下分发代币,对协议的治理进行去中心化。
大多数DeFi团队本意是激励长期、有粘性的流动性。他们希望通过为协议的用户提供一部分所有权股份,这些用户就会留下来。然而,每个用户情况不一,从长期用户中过滤出“热钱”用户是成功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目前也缺乏证据表明大多数用户会关心治理。虽然可能有少数用户是关心这一点,但很明显绝大部分用户更关注获利。
将流动性挖矿作为吸引媒体报道和提高知名度的营销手段不失为一个有效策略。人们更倾向在听过某个产品后,才有意愿使用它。但该步骤需要谨慎处理,避免整个流动性挖矿预算都花在该目标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动性挖矿可视为一种营销活动。而营销策略通常有时间限制,并且目标明确。
为了实现协议去中心化治理的目标,许多协议都为其代币注入治理权。然而,如果治理代币的所有权高度集中,则很难保证协议治理的去中心化。协议团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将他们的治理代币分发给用户。在解决该问题上,流动性挖矿可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相对于其他方式,例如定向空投)。
上述目标之间有时会相互冲突。在设计流动性挖矿方案时,定义目标以及确定目标优先级的能力是某个团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