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数据显示:去中心化钱包在海内外区块链用户群体中普及率极高,海内外受访群体使用去中心化钱包的数量均达到90%以上。使用钱包的原因中,安全和转账快占主要原因,占比均达76%。
海外受访群体中,93%的海外用户每周或每天使用钱包,40%的海外用户将过半的数字货币资产放在钱包里。而国内受访群体中,每周或每天使用钱包的用户为66%,将过半的数字货币资产放在钱包里的用户为30%。
调查数据显示:海外用户对DeFi概念的认知度、对产品的参与度都普遍较高。听过DeFi这一概念的高达97%,曾经购买过DeFi概念币种的用户则高达78%。
相比之下,中国受访群体中听过DeFi这一概念的受访群体比例略低于海外用户,达86%,曾经购买过DeFi概念币种的用户为58%。
在本次受访群体中,有75%的海外用户和25%的国内用户使用过去中心化的存贷功能,双方差距较大。相比较之下,国内的受访群体对DeFi的认知,以及DeFi产品的接受程度相较海外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询问了海内外用户使用DeFi产品的预期。调查数据显示:海内外用户均对DeFi产品的手续费金额较为敏感,普遍期望交易手续费不高于2美元(国内76% vs 海外65%)。目前由于以太坊网络拥堵,合约调用费用常在10-20美元,大幅高于2美元的预期,导致众多中小型用户无法参与到DeFi中来。
从对存款的回报预期来看,大多数海外用户(75%)和国内用户(74%)表示,综合年化回报需要超过15%才能对其使用DeFi产品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其中约有一半的海内外用户期望有20%以上的年化收益。
过半数(60%)的海外受访群体表示自己曾经参与过流动性挖矿,与之相比,国内参与过流动性挖矿的用户占比仅有22%,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大多数参与DeFi的用户存款或参与流动性挖矿的金额为10,000到50,000美元。
从对DeFi产品的学习意愿来看,40%国内用户表示最多愿意花1小时希望学习使用一个新的DeFi产品,这个比例在海外调查群体中约为56%。约有12%的中国用户和2%的海外用户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学习使用DeFi。
调查数据显示:海外受访群体使用DeFi产品的人数占比达到 75%。
此题为多选题,受访群体可选择多个使用 / 不使用原因。其中驱动力以流动性挖矿(Yield Farming/Liquidity Mining)为主,占比74%,其余依次为利息可观(29%)、无需KYC(27%)、方便(21%)以及安全(18%)。
使用阻力以利率吸引力不大为主,占比58%,其余依次为用户体验差(20%)、担心合约安全性以及不会访问DApp或没有钱包(17%)。
使用过DeFi产品的中国用户占比总人数为25%,驱动力依次为流动性挖矿(58%)、方便(52%)、利息可观(42%)、无需 KYC (34%)、安全(33%)。
使用阻力以担心合约安全性为主,占比 52%,其余依次为不会访问 DApp或没有钱包(25%)、存贷款速度慢(25%)、以及用户体验差(21%)。因此,DeFi产品若要提高产品吸引力,更高的利率和值得信赖的安全性是其要务。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区块链对于传统金融属于范式更替。区块链本质是去中心化的,所以在未来不论多长时间内都存在两个属性:一、投机属性;二、对于金融领域的升级。从DeFi的角度来讲,未来更大的市场是在央行数字货币CBDC,官方数字货币的出现将带动很多的资产上链,那个时候DeFi就能走到大众的认知领域中被更多人熟知。
在未来的一两年当中,DeFi发展会大于它所承载的公链。而DeFi所依赖的稳定币将会发展到比比特币更大,原因是它能不断把圈外的资金带到圈内。
在范式更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巨大机会,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微信、Instagram到抖音均证明了这一点。区块链作为去中心化的结算系统,从诞生之时就注定要改变金融业。DeFi终有一日会走出加密货币的小圈子,成为开放金融的弄潮儿。比特币作为先行者,创造了去中心化的交易介质。而借贷作为古老的金融工具,在DeFi的助力下将会成为开放金融的基石。从这两年USDT、USDC、DAI等稳定币的崛起可以看出,稳定币规模将是开放金融的基本盘,为DeFi提供资金供给。
最终将DeFi和开放金融发扬光大的将会是国家主导的电子货币CBDC和Libra。届时,跨国抵押贷款的抵押品将会是高流动性资产、商品、债券,而非仅仅为以太坊等加密货币,而资金端将会是各国的电子货币。交易、结算、借贷、金融衍生品共同构成开放金融璀璨的生态,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