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新概念来解释一个另一个新概念,这是创造概念的好方法,赶紧拿小本子记下来。
币圈这一套可以说是玩得非常666了。什么1CO、IMO、STO、IEO……来,C先生来逐个解释一下,你就会发现,它们差不多就是一码事儿。
ICO大家熟悉了,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指区块链项目首次向公众发行代币,募集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以获得项目运作的经费。ICO的概念源自IPO,IPO首次发行的是股票,获得的是法币;而ICO整个过程都由加密货币贯穿。
2017年94事件之后,ICO发生了什么大家也懂的,不多说了。总之,这么轻而易举地募资方式怎么能轻易的放弃呢,于是,币圈脑洞大开地想出了N种ICO的“变形”。
比如说最近因为币安红起来的IEO,全称为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s(交易所公开发行),是指用交易所作为募资平台,向该交易所用户发售代币。
通俗来说,就是先募资后上交易所,与ICO不同的只是,募资者从项目方变成了交易所+项目方。
还有2017年从BCH的暴利获得灵感的IFO(Initial Fork Offerings),首次分叉发行,指通过分叉比特币等主流加密货币生成新的代币。
F,指的是Fork(分叉)。一开始,分叉是为了优化比特币区块大小而提出的解决方案;IFO就像是站在比特币、以太坊等巨人的肩膀上筹钱,比重新开发、推广一个全新的币种容易太多。这么轻松这么容易,当然容易吸引投机者。马太效应大家都懂的,投机者们在比特币的基础上疯狂分叉,生成各种新的加密货币。
终于,巨人的肩膀站不下那么多投机者,IFO终于几乎被“玩坏”。
还有一种是IMO(Initial Miner Offering),首次矿机发行,指项目方自己售卖矿机(硬件产品),用户通过购买官方认证的硬件产品挖矿的方式来发行代币。
听上去好像实在一点,至少有个硬件嘛,其实不然。典型的IMO常以“买矿机躺着挣钱”为由,诱惑投资者购买/租用矿机、挖矿持币,投资者会拿着这些币到市场上去交易,大概一段时间会值回矿机价格。但一不小心,IMO很容易“长歪”成CX。
反正各种IXO,名目繁多,本质都是发币融资,至于用C(代币)、E(交易所)、F(分叉)还是M(矿机),只是募资方式和中间渠道不同罢了。
至于为什么能火,当然首先是因为币安的品牌和营销能力的确出众。看着币安在熊市一枝独秀,其他交易所自然就坐不住了。
火币推出了Huobi Prime,Okex交易所CEO也在微博上公开表示,将在近期内推出销售平台OK Jumpstart。
韩国人自然也不会缺席。3月11日,Bittrex子公司Bittrex International宣布推出IEO平台。韩国初创公司RAID为其提供了170亿枚XRD用于IEO,将于3月15日9:00开始。
一时之间,平台币真的非常红火,恍惚之间仿佛平台币的牛市来了。更有人拿股市里的券商股来举例,说“牛市初期炒券商”,同理平台币引领牛市。
真的吗?
坦白说,C先生也觉得交易所某种程度上挺像券商的,但是又不同。就拿这回来说吧,凡事都有代价,借助IEO而起的平台币的繁荣,自然也有代价。
繁荣的代价就是赌上了平台的信誉。
IEO赚钱不赚钱,并不取决于项目本身的优劣,而取决于交易所。交易所用其自身的审核制度代替了监管,而且从上币方变成了发币方,相当于变相承担了投行+央行+证监会+交易所的角色,也就承受监管的风险和自身的口碑。
甚至,如果有一些不良交易所+垃圾项目方联合割韭菜,那么随着IEO频繁破发,IEO这个形式也就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