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 Binance 投资的 DeAI 平台 MyShell。
撰文:Harold
近期 DOGS 代币上线 Binance 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社区推测这是为了 DOGS 大量经过 KYC 的 Telegram 生态用户的无奈之举,也代表了背后关注增量的一种上币策略,结合此前 Binance 投资 AI + Crypto 平台 MyShell 的消息,不禁让人思考以 MyShell 为代表的新一批 AI 项目上线 Binance 的可能性
DeAI App 的叙事有两种,一种是 AI-powered Crypto App,典型如 Scope、Kaito 等原生 Crypto 数据分析平台;另一种则是 Crypto-powered AI App,MyShell、Sahara 则是其中典型,也是本文的讨论重点。叙事是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组合,要理解 Crypto-powered AI App 的叙事,就不得不先介绍 AI 应用面临的问题,Crypto 提供的解决方案。
1. 基于 LLM 的 AI 应用面临的一些问题:
1)模型即产品,闭源公司控制最好的模型
由于目前的 LLM 离 AGI 仍有一段距离,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 AI 应用都是在给底层模型造轮椅;因此,模型公司的迭代会影响很多 AI 应用项目的存亡,因为在 LLM 迈向 AGI 的过程之中,随时可能由于模型的升级将 AI 应用的轮椅变成模型的底层能力。
但好在,最近半年的时间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开源模型能力逐渐变强,模型能力极限迭代放缓。针对场景进行过优化的模型,可以用更低的推理成本,得到更好的产品效果,模型层不再被垄断,能掌握场景和数据的应用层公司有机会建立自己的护城河,不再像过去一样容易被 GPT 的迭代取代。
2)这波 AI 爆发只是对现有场景的优化,不提供革新体验,大公司更具备竞争优势
由于模型能力的限制,目前能够适用 AI 的场景普遍都已经有成熟的解决方案,AI 更多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而无法完全打造全新的用户体验,因为 AI 的不稳定性让用户无法完全脱离传统的解决方案。
典型的例子是 AI 加持的会议软件 Fireflies.ai 和 Otter,两者都可以在会议后通过 AI 总结会议既要和 Action list,但是两者其实都早在 ChatGPT 爆火之前很多年就已经存在,因为核心其实是对会议内容的识别、记录、标记等。
3)C 端付费意愿低, 生命周期短
许多流行的 C 端 AI 应用寿命普遍在几天到几周,这些应用的开发者常常只能获得短期流量,但是无法变现,变现难的问题会抑制创新,因为靠热情的迭代是难以持续的;所以在免费的 AI Agent 平台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创作者会通过创建多个 AIpp 获取流量的方式变现,而不是选择对一个 AI Agent 进行反复迭代和优化。
4)中心化规则限制
模型即产品,而最好的模型往往来自于大公司的闭源模型,出于合规和舆论需求进行了各种限制,导致无法发挥 LLM 的最大潜力,进而可能限制产品玩法上的创新。
5)数据不足
数据和参数量会极大程度地影响 LLM 的表现,私有数据被少量大公司掌控,新的 AI 应用层公司需要特定场景的私有数据,进而优化产品表现,抢占市场。
2. Crypto 能提供的解决方案:
1)金融化:提供多种收入模式,帮助 AI 应用探索在较短的生命周期内进行变现的可能性
2)经济激励:对比 Web2 的项目,Crypto 项目可以通过代币激励,「借」市场的钱刺激供给,如数据、创作者等,进而转化成自己的护城河
3)开放:多样的模型选择和更宽松的规则限制
3. AI 时代的新趋势之一 —— 长尾需求被满足
除了对 AI 应用面临问题的观察,我们还观察到另一个重要的趋势:即需求的满足正在不断采用更轻量级的方式,而功能的开发门槛则在 AI 帮助下不断下降(如最近很火的 AI 辅助开发工具 Cursor),因此我们判断,未来通过 AI 满足长尾需求将会变成一种主流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满足通常是围绕由公司开发的 App 进行的,后续通过不断迭代功能来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而当 App 开发和使用成本逐渐变高的时候,人们又推出了小程序的形式来用更轻量级的方式满足一些小的需求,甚至承载一些小游戏。
但虽然功能的载体变得轻量化了,开发的流程却没有。对于公司来说开发一个新的功能仍然要运营、产品、开发、设计等多个团队的配合,人员和开发时间的成本决定了,公司在开发新功能时必定有优先级上的取舍,许多长尾的需求可能永远无法被满足,因为受众可能不够;独立开发者的存在弥补了大量长尾需求的空白,但是仍然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局面。
那么难道用户需要的各种长尾需求,都是独一无二的吗?大概率不是,且很有可能有人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但是为什么这些解决方案没有被产品化?
作者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成本问题,二是标准化问题。对于一个开发者来说,在功能实现之后,要分享给其他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功能的封装和调试,因为任何一个面向 C 端用户的产品,易于理解的输入和输出界面都是必不可少的组件。
而 AI 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 LLM 有潜力提供最为容易理解、开发成本最低的交互界面,即没有界面,用户只需要通过对话的形式就可以调用功能,完成输入并且获取输出;另一方面,LLM 大大增加了「创作者」的数量,有许多没有开发经验的人士也可以通过 AI 来满足自己的长尾需求,如果有一个平台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地创建并分享满足自己长尾需求的产品,并从中获利,那么将会填补目前市场上的空白。
MyShell 就是一个试图满足多样化需求,最终尝试取代 App Store 这种传统产品形式的平台。
1. 项目介绍
这个部分主要是对不熟悉 MyShell 产品的读者进行简要的介绍。
项目定位
MyShell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 AI 产品,主要面向 C 端用户,连接消费者、创作者和开源研究者。MyShell 提供了一个 AI App 的创作和商业化平台,让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开发 AI Native 应用并从中获利。目前 MyShell 的核心组件分为 2 部分:面向 Web2 用户的 AI 应用商店 + 结合 Web3 玩法的 AIpp 激励平台。
核心功能 1:探索 —— 面向 Web2 用户,发现、使用 AIpp 的应用商店
MyShell 的产品形式是以 ChatBot 为主要交互方式的 AIpp 平台,每个 AIpp 就是一个对话式机器人,能实现的功能包括图片生成、视频生成、游戏模拟等;通常,每个 AIpp 只专注于少数 1 - 2 个功能或场景,如下图是一个将照片转化为 Wojak 风格的 MEME(说实话不是很满意...),使用这些 AIpp 的体验则和使用 Web2 产品完全相同,不涉及任何 Crypto 概念。
核心功能 2:AIpp Store —— 发行、交易 AIpp 的激励平台
AIpp Store 用于交易和发行资产化的 Bot,在 MyShell 上创作的 AIpp 可以发行其自己的 AI 代币,目前 AIpp 的发行功能并没有对所有用户开放。要发行自己的 AI App,用户需要持有 MyShell 发行的创作者 NFT 或参与 MyShell 进行的活动经过审核后发布,每期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最近的两个主题就是「Wukong」和「MEME」。AIpp 的交易则以 BNB 作为结算。
AIpp 代币目前的经济模型基于 Bonding Curve 设计,这让 AIpp Token 的交易不需要依赖流动性池,购买和出售都需要付出 5% 的手续费,用于支持平台运营和创作者激励。另外,根据官方 AMA 时候的说法,未来针对平台上流动性最好的 AIpp 代币可能将其转化为 AMM 池子。除了直接从交易中获利外,还可以通过持有 AIpp Token 获得积分,每当一个 AIpp Token 的交易量达到 0.2 BNB 时,AIpp Token 的持有者就会根据持有量瓜分 40 Shell Coin 积分。
核心功能 3:创建 —— 针对不同水平用户的 AIpp 创建模式
优秀的 AIpp 是 MyShell 整个生态玩法的基础,因此根据用户对 AI 的熟悉程度不同,MyShell 在创建 AIpp 的功能方面做了极大的努力。目前 MyShell 提供了「经典模式」,「开发者模式」和「无代码模式」三种方式创建 AIpp。
1)经典模式:专为初学者设计的简单模式,使用体验类似于 Character.ai,主要围绕对 LLM 进行复杂的 prompt 来构建应用,加上外接知识库、语音能功能来提供更复杂的能力,但是底层能力依然受限于 LLM 本身的能力。这种 bot 的创建方式在 ChatGPT 刚出来时是主要方式,绝大多数早期的大模型套壳应用都是用这种方式完成开发。
2)开发模式:专为具有编程技能的创作者定制,使开发人员能够通过在人类控制的结构中组装人工智能小部件来构建 AIpp,使开发人员能够为其应用程序构建「状态机」和「工作流」,这个模式的推出奠定了在 MyShell 平台开发 AIpp 的基础。
「状态机」可以让 AIpp 根据用户不同的输入转换状态,并根据当前状态基于上下文进行预先设置的响应,比如请求进一步输入或直接执行操作;更进一步,有了状态机,AIpp 可以对和用户之间的对话内容分解为模块以降低对话的复杂性。总得来说,状态机决定了 AIpp 对事件的反应,使得 AIpp 的表现会比只靠 prompt 构建的 Chatbot 更稳定,能为对话交互创建更加结构化和逻辑化的流程。
「工作流」则配合 MyShell 的组件概念使用,前文有提过,大部分的 AIpp 只能提供单一的功能,这种表述实际并不准确,应该说专注解决单一的需求,但是背后可能是多个 AIpp 的功能组合,如联网功能、语音功能、识别图片风格等,工作流影响了不同的模块、任务之间的执行顺序等,工作流是让 AI 按照流程执行任务的基础,是 AI Agent 的雏形。
工作流和状态机的结合,让 MyShell 的创作者可以创建复杂应用。如下图的 Pepe Talk 是一个英语教学 AIpp,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场景并基于场景进行教学,相比单纯基于 prompt 的 AI bot 会有更好的一致性,通常这种功能会是某个英语学习 App 里的功能之一,很难单独作为一个产品,但是在 AIpp 时代「功能即产品」将成为可能。
3)无代码模式:为开发者模式加上了用户友好型的用户界面,降低了开发模式的创新门槛,支持各种技能水平的创建者构建高级机器人,使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复杂的应用程序开发。
2. 目前业务表现
MyShell 目前有超过 200 万注册用户,AIpp Store 正式上线一个月左右,平台交易量达到了 130 万美元,超过 140 款 AIpp 进入交易,其中不乏一些满足 Crypto 原生需求的 AIpp。未来,在创作者激励计划下,更多的独占 AIpp 将是区别 MyShell 与其他平台的重要力量。
3. 经济模型
注:目前的代币经济模型不代表 TGE 时的最终设计,由于 MyShell 的代币上线计划和经济模型设计还没有完全确定,本部分将只会简单进行介绍。
MyShell 的主要代币是 $SHELL 代币,目前该代币还没有正式上线进入流通,用户现在可以获得的是链下积分 Shell coin,待到代币正式 TGE 后,$SHELL 代币将会依照 Shell coin、NFT 等规则进行空投,因此目前想要获得 $SHELL 代币的主要方式是尝试获取 Shell coin,根据创始人 Ethan 在 Discord 中的说法,未来 Shell Coin 和 $SHELL 很可能会是 1:1 兑换。
$SHELL,MyShell 产品的 Native Token,总量 1B,主要用于生态发展和社区激励,预计代币分布和解锁如下:
$SHELL Utility
下图展示了 $SHELL Token 上线后,代币在生态中如何进行流转,根据本文作者的理解,黑色代表了行为,红色代表了 $SHELL Token,蓝色则代表 $Shell Points。
$Shell 代币的设计意味着(1)即使代币 TGE 后可能也会采取基于赛季的 pointfi 积分制来进行代币分发,而非代币直接代替积分(2)不同于以往 Crypto 产品低 DAU 高交易量的模型,代币的消耗将和平台的 AIpp 使用需求高度相关,因为只有 AIpp 的 C 端需求大,产生的分红才可能有足够的推动力去促进 AIpp 的交易,而目前平台 AIpp 的交易量可能不能支撑未来足够的代币消耗场景。
4. 团队背景和融资历史
团队背景
根据 Rootdata 的数据显示,MyShell 的核心成员分别是以下几位:
Ethan Sun:联合创始人,毕业于牛津大学,此前在 VR / AI 领域有接近 10 年的经验,2014 年创办 Auto3D 并最终被贝壳网收购。
Rick:联合创始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工智能产品开发和市场策略专家。他与人共同创立了一家成功的初创公司,开发了广泛采用的 AR SDK,并在一家著名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担任领导职务。Rick 也是人工智能驱动的健身平台 ATP.CLUB 的联合创始人。和 Ethan 一起合作多年。
Zengyi Qin:联合创始人,专注于语音算法研究,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期间,已发表 8 余篇顶级会议论文。Zengyi Qin 还拥有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视觉和强化学习方面的专业知识。
Aiko Dai:Folius Ventures 合伙人,MyShell 早期投资人,MyShell 生态系统负责人,发表了许多关于 MyShell 生态和经济模型分析的文章。
融资历史
5. 未来发展分析
MyShell 作为一个 Web3 产品目前已经有了不错的 Traction,可以说其是目前 AI + Web3 领域表现最好的 C 端应用,其优秀融资背景的支持和团队对于经济模型的积极探索,可以减少对华人项目的偏见、缺少 Web3 经验等潜在不利因素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MyShell 有大量的潜在 Web3 用户待被转化,且用户画像很可能与 TON 生态用户不同,这对于交易所的拉新增长需求来说有一定吸引力;综合考虑其融资背景、赛道地位以及用户基数,作者认为 MyShell 登上 Binance 的概率很高。目前 AI x Crypto 的 Infra 赛道的龙头项目 io.net FDV 接近 20 亿美金,而 MyShell 作为一个作为 AI x Crypto 应用层的龙头项目,FDV 也很有可能在 10 亿美金以上。
最后,回归基本面,MyShell 作为一个始终没有放弃 Web2 用户并且积极拥抱 Web2 用户的团队,作者仍想试图提出几点其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期待和感兴趣的投资者和创业者讨论。
目前的用户参与程度和设计还不足以支撑其愿景
以下是一组关于 MyShell 头部创作者的数据,MyShell 社区最近迎来了 4 位在 Openart(一个 AI 生图社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作者,每位创作者在 OpenArt 上的作品都有至少 100K 的浏览量,而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这几位创作者的 Bot 持有人数都在 40 人左右,价格普遍涨幅超过 20000%。
在我们看来这组数据表现说明了现阶段的几个问题(1)目前生态参与交易的用户并不多,头部创作者影响力亦有限(2)经济模型仍然不适用于普通用户参与,仅 40 位持有者就足以将 AIpp Token 的价格推动上涨 20000%,当参与者进一步上升的时候,当前模型对于用户来说造成的亏损将会接近 Friend.Tech 和 Pump.fun,而作为一个试图面向 Web2 用户的产品,这可能是不可接受的。
AIpp 的交易频次数据,同样可以说明目前这套交易体系并没有有效运作,在官宣 Binance 投资以前,MyShell AIpp 的交易量已经跌至每日 60 次左右。
功能并非独创,激励既要足够创造差异化,又要兼顾用户的使用成本
值得指出的一点是,MyShell 的 AIpp 的产品开发逻辑并非独创,无论 Web2 还是 Web3 都有许多产品提出了多 Agent 协作、无代码创建、可组合 AI 等想法,OpenAI 本身也推出过插件商店;目前已经有了很多围绕工作流进行 AI 开发的成熟产品,如语言模型领域的 Dify、Coze 等,图像模型领域的 ComfyUI 等,其中 Dify 和 ComfyUI 都提供了开源的版本。MyShell 只能说是诸多同类平台中发展相对较好的一个创业公司。
在功能相似的情况下,还要为模型创建者等多方贡献者提供收入,就意味着当竞争到极致时,MyShell 的模型需要对使用者收取更高的费用,才能对抗大公司在 AI bot 成本侧的优势(不激励创作者,更低的推理成本)。
要达成这一点,长期来看,就需要拼初期开发者的收益,只有开发者有足够的收益,才能迭代出表现远超同类平台的应用,进而推动用户付费,并打造生态飞轮,目前我们观察到 MyShell 生态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独占 Bot 的苗头,如帮助 Crypto 用户分析 K 线并提供交易建议的 Coinglass AI bot 是 MyShell 生态里最独一无二的 bot(由 scriptmoney 创作)。
但只靠 1 - 2 个优秀的独占 bot 将很难打造一个生态,除非能够有像塞尔达之于 Switch 这样的 AIpp 出现,但这样的 AIpp 又何不做成一个正规 App 呢?也就是说,Agent 平台很可能只能提供满足低频次小需求的 AIpp,而针对这些小需求的解决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性能的差异将远远小于用户习惯和品牌认知对用户留存和拉新的影响,这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非常不占优势。
AIpp 和注意力经济的适配性
从 MyShell 对于 AIpp 的设计来看,其借鉴了 Friend.Tech 和 Pump.fun 的设计方式,创始团队也多次表达了对 AI MEME 的兴趣。考虑到优秀的 AI 项目如妙鸭相机、Twitter Profile 分析、MEME 生成等,都在短时间内吸引过大量的注意力,将 AI MEME 化似乎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但是对于一个 MEME 来说,人们常说 MEME 项目最怕的就是团队在做事而不是做市,MEME 没有基本面就是最大的基本面,正因为没有基本面可以进行分析,注意力经济才能很好地生效;而对于 AIpp 来说,其背后的使用情况、交易量和预期分红都可能被算的清清楚楚,那么 AIpp Token 能否很好地适配 MEME 文化则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毕竟,虽然 AIpp Token 背后有优秀的创作者和实用场景,但 MEME token 的吸引力又从来不是 Dev,而是 MEME 本身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的注意力。
MyShell 作为 AI x Crypto 的创新项目,展现了巨大潜力,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未来,MyShell 能否成功平衡 Web2 用户体验与 Web3 经济模型?AI 应用的去中心化是否会成为主流趋势?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 DeAI App 的发展中逐渐揭晓,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本文对于 DeAI App 的叙事推演主要基于 MyShell 产品展开,因为其目前在该赛道内发展相对成熟,以上内容为作者的阶段性个人思考,具有极强主观性,结论可能有错误,请勿作为投资参考,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