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gif
close
正在加载
公有链如何治理?公有链治理模式解析
互联网 · 2019-11-24 13:26
764
摘要
为了分析不同的治理模式,首先需明确典型公有链生态系统中的治理参与者。公有区块链是以开源软件社区为基础,通过代码迭代和多方共同维护一个商业价值网络信用体系。一般来说,公有区块链治理生态构成由四种角色组成:区块链协议开发者、矿工、上层应用开发者及用户 。
币界网报道:

为了分析不同的治理模式,首先需明确典型公有链生态系统中的治理参与者。公有区块链是以开源软件社区为基础,通过代码迭代和多方共同维护一个商业价值网络信用体系。一般来说,公有区块链治理生态构成由四种角色组成:区块链协议开发者、矿工、上层应用开发者及用户。

image.png

公有区块链治理生态构成

1. 开发者

开发者对区块链基础协议进行开发、维护和更新,是区块链协议顶层的制定者。一般情况下,在区块链项目的起始阶段,由于项目的影响范围有限,开发者往往是项目的创始团队,例如比特币的初始版本是由中本聪独立开发完成,以太坊的初始版本也是由 Vitalik 及其核心成员完成。

随着项目的推进和社区的发展,由于公有区块链社区极高的开放性,项目的版本更新和技术开发人员也逐渐转移为社区化。正如所有的开源开发者社区一样,开发者们会自发的形成自组织来判断提交的代码的合法性。

开发者权利及义务:对区块链基础协议进行开发、维护和更新,是区块链协议顶层的制定者,开发者们形成自组织来判断提交的代码的合法性。

2. 矿工

矿工根据共识算法的规则对整个区块链网络的交易信息进行验证并记账。

以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 POW 共识算法为例,矿工主要是通过比拼计算能力来争夺记账的权利。区块奖励机制,则会不断吸引社区成员参与挖矿。由于掌握算力的矿工有着出块的权利,因此,在一定的情况下,矿工团体会对区块链网络的分叉产生重大影响。矿工主要经济动力是为了赚取区块奖励和交易手续费。

矿工权利及义务:对公有链出块奖励、手续费等有着特殊诉求,并在一定情况下,矿工会对区块链网络的出块选择和协议选择产生影响,根据共识算法的规则对整个区块链网络的交易信息进行验证并记账。

3. 上层应用开发者

上层应用开发者在公有链基础上进行应用开发,借助于区块链的一般性共识和信任服务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作为区块链的使用者,上层应用开发团队对于公有链的底层设置及资源配置有着特殊的诉求,他们倾向于使用交易费用低且保持系统高效安全运转的公有链。

应用开发者权利及义务:对公有链的底层设置及资源配置有着特殊的诉求,如 gas 费,在公有链基础上进行应用开发,借助于区块链的一般性信任服务来提供针对性。

4. 用户

用户是区块链网络的最终使用者,是区块链价值的持有者和使用者。从根本上讲,用户是区块链价值的本质基础,但他们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角色。我们可以将整个区块链生态划分为两种参与者:积极参与者和消极参与者。开发者、矿工与上层应用开发者主动地参与贡献基础协议、网络维护及应用开发,是生态的积极参与者。而一般的用户除了持有和使用之外,对于网络和协议没有更多积极的贡献。

然而,在公有区块链系统中,由于占据了价值的中心,占绝大多数的消极贡献者(用户)承担了重要的地位。以比特币治理模式为例,用户虽然没有在底层协议、网络记账及应用开发方面积极贡献与创造,但却拥有选择的权利。当社区内部出现分歧时,用户在协议变更和算力战中无法起到作用,但最终会在价值市场上做出选择。换句话说,积极参与者的贡献需要消极参与者的认可才能有实际的经济意义,庞大的用户价格市场上最终决定了公有链的认可与发展程度。

用户权利及义务:是区块链价值的持有者,有选择公有链的权利,用户是区块链网络的最终使用者。

通过对于上述四种参与者的分析可以发现,区块链生态的参与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协调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十分重要。一个成熟的区块链生态,应该是参与多方各自独立、相互制约制衡,没有一方具有绝对的权利。虽然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进行决策,但参与方通过行使各自的权利不断互相博弈,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公有链治理的博弈既包括生态内部的博弈,也包括来自生态外部博弈。

内部博弈是指上述生态内部的参与者之间的博弈,比如以太坊的 gas 价格,矿工希望 gas 价格提高,从而获取更高的区块奖励;而应用开发者和用户则希望 gas 价格下降,从而降低部署和使用合约的成本。双方博弈的结果决定了最终的 gas 价格。

内部博弈甚至可以发生在同一类参与者之间,例如以太坊的矿工可以对 gas 上限进行投票,部分矿工会选择提高 gas 上限,从而获取更高的区块奖励;而 gas 上限的提高会提高叔块(uncle block)的概率,影响另一部分矿工的利益,因此这部分矿工会选择降低 gas 上限。两类矿工不断博弈,gas 上限最终达到动态平衡。除上述四类治理的参与者外,外部生态往往也起着重要作用,外部生态可以间接影响价格,从而影响矿工的成本,形成以价格为核心的博弈,最终使整个生态重新达到平衡。对公有链来说,博弈的过程就是治理的过程,而博弈的结果就是公有链的演进方向。

公有链治理的模式

由于公有链生态的复杂性,任何单一的参与主体都无法决定公有链生态的走向和发展,重要的决策都是通过协商完成,从决策模式来看,公有链的治理包含链上治理和链下治理两个部分。

1. 链下治理

链下治理是决策过程不发生在区块链系统之上的治理模式,其治理基础是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围绕着开源社区展开。

开源开发社区包括许多短期贡献者和长期贡献者。他们不但贡献代码,也负责调查研究、同行评价、测试、文档和翻译等工作。一般来说,开发工作是在类似于 GitHub 的代码托管平台上进行。开源社区不是一个机构实体,而是一个以线上为主的松散组织。原则上,任何人都可参与公有链项目的开发与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代码都可以随意合并到主分支中,合并代码需要维护人员完成。项目维护人员是通过在一段时间内提供高质量代码,并且在项目中建立了足够社会资本的贡献者。当现有的维护人员组认为,某个贡献者表现出的能力、可靠性和动机足以胜任,他们可授予该贡献者 GitHub 帐户的提交访问权。而首席维护者的角色是负责监督项目的所有方面,并负责协调发布的人。

代码的“维护者”虽然掌握了项目合并的资格,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权利地位,因为一旦其不公正或滥用权力,不满意的“贡献者们”可以随时离开,并且可自由地运行自己的软件,或者选择分叉原有的软件。

链下治理典型的例子包括比特币改进提议(BIP,Bitcoin Improvement Proposal)和以太坊改进提议(EIP,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

BIP 是一项提议改进比特币协议的标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 BIP 对比特币协议提出改进的想法。BIP 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流程,以便人们提出的想法可以得到专业的评估以及测试。

BIP 的实施需要经过提出阶段(Proposed),草案阶段(Draft),以及落地阶段(Final)。第一阶段,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区等渠道提出初步改进想法,争取更多人支持认同,提议者需将想法提交给比特币邮件开发列表;第二阶段, BIP editors 对重要或者认可较多的提案分配 BIP 序号,将其状态设置为“Draft”,并将其添加到 GitHub 代码仓库;第三阶段,一旦 BIP 被接受,需要对其进行代码实现,若代码经过测试并被社区接受后,状态会被设置为“Final”。

在此过程中,BIP 也可能被社区推迟(Deferred)、拒绝(Rejected)、撤回(Withdrawn)、替换(Replaced)或者激活(Active)。当某些 BIP 不需要实现时,其状态可以设置为“Active”,例如 BIP1 中只是对 BIP 具体的工作机制进行描述,并不需要具体的代码实现。

和 BIP 类似,EIP 是以太坊上用于提议改进协议的标准。在 EIP 标准中,参与方包括 EIP author,EIP editors 以及以太坊核心开发人员。EIP editors 按照如下流程处理每个提案:Active、Work in progress(WIP)、Draft、Last Call、Accepted、 Final。其他例外情况包括 Deferred、Rejected、Active 以及 Superseded。

2. 链上治理

相比于发生在链下的社区治理,链上治理是指网络升级迭代的决策过程是嵌入在区块链系统内部,利用区块链内在的机制完成的治理方式。

链上治理最为常见的解决方式是允许 Token 持有者通过在链上投票的方式决定社区治理的决定。链上治理的投票既包括代理制投票,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选出核心组织行使权力,如选出超级节点、主节点等;也包括投票并直接实施协议升级。

以全员投票 Tezos 的机制为例,预备更新的代码需要连续投票通过,才能部署至测试网乃至上主网。投票权是通过权益,即 Token 的数量来进行权重;其次在投票的初期,基金会具有否决权,同时,投票率要达到 80%以上方能被系统认定为提案通过。

链上治理除上述只允许 Token 的持有者参与投票的方式外,还可引入生态中其他参与者,包括协议开发者、社区成员及矿工等,进行多方参与的链上投票。由于链上治理的投票往往是通过智能合约完成的,因此具有自动性和强制执行性,可以迅速发展并接受必要的技术改进。链上治理过程公开透明,流程易于审计和回溯,有利于确保流程的贯彻执行,从而提高协调性和公平性,也允许更快的决策。

链上治理的优势很明显,但实际上它同样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