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绿色壁垒:区块链+林业

互联网 2019-02-11 11:24:42

和农业一样,林业也是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及林业,目前业内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无意中透露出了林业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兼具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根据国家林业局与统计局2008年发布的《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林业主要被分为四大类:负责具体培育运营的“林业生产”、负责生态与其他功能的“林业旅游与生态服务”、负责相关上游服务的“林业管理”、以及负责林木产品制造的“林业相关活动”。虽然随着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产业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相对来说,林业还是一个比较低调的领域。在今天的文章中,笔者将就区块链在林业的落地情况做一个分析与展望,进而探索区块链技术对于这一领域、以及相关的生态效益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一、林业概述

正如上文所述,虽然林业在日常生活以及生态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却和农业一样,经常游离于主流舆论的视线之外,甚至由于缺乏贴近C端用户的终端产品,存在感相对来说更低。这种情况出现的深层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林业并不是一个能够带来充裕现金流的行业——在成本一侧,正如坊间那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俗语一样,由于生长周期较长,林木的发展前期投入大、经营风险多,时间、金钱、风险成本都比较高,这使得其进入门槛要远高于其他垂直领域,而在收益一侧,虽然林业可以通过提供林产品的供给、以及承担生态建设的任务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但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林业能够顺利变现的只有木材产品的采伐与销售,至于生态效益的体现,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高成本与低收益所带来的低利润甚至负利润,使得林业成为了一个现金流匮乏的细分领域。时至今日,很多林业从业者对行业最大的痛点感受仍然是“缺钱”。一方面,对于林业而言,资金的缺乏使得其发展始终面临着相关因素的掣肘,另一方面,对于普通人而言,由于投入到上游林木业的资源不足,他们时刻都要面对着生态环境的潜在隐患、以及林木制品价格上涨的可能。因此在过去一段时间,相关的主管部门针对林业的政策,最重要的一个方向之一就是为林业寻求融资与收益渠道。

具体来看林业的产业链。与之前介绍过的农业不同,林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领域。一方面,在政策背景上,中国的林业“三权”(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此前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直到21世纪初才陆续进行下放;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林木制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很难像农产品一样,可以进行较为轻便的运输与储存。因此与农业相比,林业产业链的流转环节不多,很少存在类似于批发零售商这类的中间环节,一般来说,林地的经营主体在将林业资源培养完毕之后,直接就会把产品销售给对产品有需求的下游用户。因此,针对林业“缺钱”的行业痛点,目前的解决方向并非是要延长产业链的长度,而是拓宽产业链的宽度。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条路线:

1

1)在成本一侧,使林业的经营主体能够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融资,进而降低林业的投资门槛,例如林权抵押贷款。

2)在收益一侧,尽可能拓宽其收入渠道,为运营主体增加收益,例如林业碳汇的开发等。

3)探索同时具备以上两种作用的其他经营模式,例如林权的低成本流转等。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就将以上述三个场景作为改善林业发展状况三条路线的典型案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同时分析并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这三个场景当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同时具体的可行性又有多高。

二、降低投资成本:林权抵押贷款

我们首先来看成本方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林业的高投资成本和低经营收入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目前最大的发展瓶颈和制约因素。不仅让现有的很多从业者感到焦虑、亦令许多想要参与发展的人士望而却步。由于林业不是一个能够快速带来现金流的项目,因此在更关注收益率和反馈周期的直接融资领域,其得到的关注和资源比较匮乏,譬如在A股市场中,林业概念的股票相对来说不多,而有针对性的研究则更少。

2

在这样的情况下,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责任的间接融资便成为了林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在这其中,目前来说力度最强、且未来想象空间最大的措施,是“林权抵押贷款”。根据2013年银监会下发的文件,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以及林地的使用权,可以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借款,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银行贷款抵押以房地产为主的单一格局,也使得长期以来并不被看好的林木资源变成了可以抵押变现的资产。

“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制定和推广,对于社会资本进入林业领域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投入成本方面,其明显降低了林业的投资门槛,使得森林利益主体可以把前期投资形成的资产通过金融手段变为后续投资资金来源,发挥资金池功效,降低投资的总金额,让更多资方有能力持续投资林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银行纷纷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以帮助林业经营主体减轻经营压力、脱离现有困境。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推行仍然遇到了此前未曾料到的一系列困难。具体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手续办理难:在进行林权抵押登记时,林业经营主体需要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客户经理共同到林业局和金融机构手工办理相关手续,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天的时间,成本较高。

2)抵押物评估难:林业资产先天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目前业内对其又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因此,对于估值方来说,如何能客观准确的评估出林业资产的价值,是一项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工作。

3)抵押物管理难:由于林木遍布于林区,具有分散性,要做到时刻关注,无论在时间还是精力上都绝非易事。再加上山林易受自然和人为灾害的侵袭,若想掌握抵押物的变化情况,确保其价值不受损失,其管理难度相当大。

4)抵押物处置难:在一般的借贷过程中,如果借款人因各种因素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本息,金融机构将对抵押物进行处置,但林业资产由于经营回报周期长、收益具有时间分散性等特点,其抵押物在变现处置时存在一定难度,金融机构自己接手管理山林显然不切合实际,而转包又要协调好发包方,亦非易事,总体来看相当棘手。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中不难看出,目前林业抵押贷款的整个流程还存在着一些有在改善之处,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可能会增加放贷的风险;而对于林业经营主体来说,他们所申请的贷款可能并不能如期如量地发放,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林权抵押贷款“看上去很美”,但目前一些地区的相关业务在未充分覆盖经营主体的情况下,增速却呈现出放缓态势的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林业机构开始尝试用区块链来改善林业抵押放贷的流程,大致过程如下:构建一条联盟链,将资产产权主管部门、以及商业银行等多个机构接入网络当中,并设置为信息节点,同时让资产的确权、抵押、产权变更及贷款管理等信息上链,进而实现交易可追溯、且数据极难篡改、信息透明共享的目标,有效防止林权抵押者在多个金融机构同时进行借贷的行为,这样一来,便可大大提高产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办理效率,林权抵押人全程只需要去金融机构一次即可办理整个业务。而原来长达几天时间的贷款业务流程也就此被缩短为短短数分钟。

由此可见,在林权抵押贷款的释放上,区块链确实能够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也能成功地削减一部分资金的获取成本。但是客观来讲,其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存在——那就是它所解决的问题,仅仅是上面四个痛点当中的第一点,亦即抵押贷款过程中所存在的金融通用问题,而非林业业务所存在的特定问题,譬如林业资产的事前估值与事后处置等。而要解决后三个林业抵押贷款的主要痛点、甚至是其他更多的次要痛点,可能需要林业本身对行业标准进行更多的规范。比如说林业管理部门需制定林权林地评估行业标准、建立严格的评估责任追究制度等,而在这些规则制定的事情上,区块链技术是很难直接进行助力的。

图:在林权抵押贷款上,区块链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个行业痛点

3

三、提高投资收益:林业碳汇开发

在了解了林业通过金融市场来降低投资门槛的可能性、以及区块链技术能够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之后,再来看一下经营增收层面。在这一方面,目前的主要发力方向是将林业资产的生态功能变现,而主要落地方式则是森林碳汇,又称“碳排放交易额”。【注】

【注】目前很多相关资料所宣称的“森林碳汇”中的“汇”主要指的是汇集,因此他们对森林碳汇的理解主要是指森林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本文所宣称的森林碳汇中的“汇”指的是类似于“汇款”的凭证,也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碳排放权交易。

4

先来看一下碳汇、也就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定义,众所周知,在现有的碳排放国际合作体系中,每个国家都会设置一个碳排放量的限制额度,这个额度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再到辖区内园区,层层分解下放,最终落在单个的企业(或是其他类型的利益主体)头上。对那些排放量超出限额的利益主体来说,他们需要购买一些额外的排放许可额度,否则就会面临相关的罚款和制裁,而一个利益主体如果排放的二氧化碳少于规定的额度,那么就可以出售剩余的额度并得到回报。目前有资格对外出售碳排放额度的利益主体,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低排放企业之外,还包括燃烧非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电站、以及具备一定储碳功能的林业资产。在这其中,低排放企业和非化石能源电厂被统称为工业碳汇,而林业资产一般被称为林业碳汇或森林碳汇。与工业碳汇相比,目前的林业碳汇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交易量太少。2017年的调查显示,在参与到碳交易的诸多项目当中,林业项目占比不到1%。出现这一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林业碳汇开发的成本较高,因此鲜有社会资本愿意投资于此。

具体来看,首先在行政层面,在林业碳汇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其经常会因为与其他利益主体过于频繁的交互过程而导致较多的成本。一般来说,但凡涉及环保的绿色资产,其开发过程往往比较麻烦,涉及的主体众多、流程复杂、周期长、效率低下、造假空间多、交易也不甚透明。而林业资产更是其中开发成本较高、甚至可称为最高的一种。以本文所关注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中的林业碳汇为例,从林权项目单位勘察、项目审定、政府备案登记、核证减排量、签发、再到最后的上市交易环节,往往需要耗费长达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各个流程节点还可能存在造假、流程臃肿、不透明交易等问题。而在碳市场中,最重要的就是各个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数据,配额、价格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性,偏偏中心服务器又无法对数据安全做到绝对的保障,这种信息的不透明情况,让很多机构和个人参与的意向不高。

其次,再来看林业碳汇产品开发的技术层面。与有着成熟节能测量体系的工业企业、以及精准电表安装的非化石能源电站相比,林业资产由于缺乏相应的成熟体系以及计量设备,相比之下堪称是最难测量的碳汇项目。譬如:每一个树木不同的树种树木的木材密度不一样、光合作用和固碳的能力不一样;而森林中的树木每天都有新生和死亡发生、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动态过程,此外,还有生物降解和树木更替等因素、以及同一个树种的生长和固碳状况会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变化、同时这期间还会涉及到几乎无法测量的土壤碳汇……可以说,对林业资产的固碳进行测量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而相关的林业碳汇测量方法的开发也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系统工作。

从这两个痛点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林业碳汇方面,目前区块链可以发挥作用的主要环节是在林业碳汇的“跨主体交互”上,也就是将流程复杂、但具备连贯性的碳汇开发过程,设置为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进而实现多个相关部门之间的自动交互,使得林业碳汇的申请者尽可能实现“一步到位”、或是“几步到位”,从而大大缩减相关产品开发所需要的时间、精力、以及经济成本。不过,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相关的办理单位将自身的交互实现数字化(比如说开通网上办事之类的电子平台,从而使得相关数据可以被自动接入),但是问题在于,林业碳汇开发过程中所要接触到的一些部门很多都是综合性部门,很难说会为了这一项单一的业务而花费预算去实现自身业务的数字化,这是区块链改进林业碳汇开发过程中的一个潜在不安定因素。至于产品开发的技术层面、也就是固碳计量难的问题,正如上一部分所提到的,目前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的结合、其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对现有规则的严格执行之上,至于相关规则的构建,还需要主管部门在链下来完成。

图:区块链改善林业碳汇产品开发的原理:将可以整合的机械性步骤都放到区块链上

5

四、双线并行:林权流转

除了上面的两种方式之外,林业目前还存在着一种可以既增加利益主体变现渠道、又降低投资门槛的“一石二鸟”的方法,那就是对林权进行流转。在这其中,所谓的“林权”,指的是指定社会主体对林地、林木所享有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以及相关的权益组合。而“林权流转”顾名思义,则指的是将上述权利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方式、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行为。由于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林地的所有权归属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单位,而经营权又因为社会分工的关系,更适合集中于那些相对专业的机构手中,因此目前的流转主要集中于林地的使用权、以及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上。用币圈人熟悉的场景类比,林权的拥有与流转与矿机托管中“云算力”的所有权转让非常相似,而两者的优势也如出一辙,矿机托管有效降低了比特币挖矿的入行门槛、实现了“人人挖矿”,而林权流转如果使用妥当,一方面能够盘活林权转让者的固定资产、赋予其“租金”收益,同时也会有效降低林木业的参与成本,有助于推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林业的投资当中来。

表:林权的几种分类

6

8

然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林权交易并未能像矿机托管与“云算力流转”一样,成为社会资本进入林业的重要渠道,而其交易量规模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也遭遇了天花板、增速有所下滑。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前面所提到的、林业的贷款与收益尚未形成成熟模式有一定关系,但林权交易方面的不足也不可小视。具体来看,目前各地的林权交易市场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的缺陷:

1)林权交易中心缺乏相关经验,导致很多的潜在交易者无法实现对接。

在各种物权的交易当中,交易中心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林权的交易上,由于多数交易中心此前没有从事过这类业务,经验比较匮乏,也缺乏可靠的先例可循,因此相关的交易操作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譬如程序相对复杂、交易所需成本较高,因此林权交易者们进行场内交易的积极性不高,当存在交易需求时,更多的时候也是选择进行场外交易,而这类交易的范围往往比较小,更多的是停留在熟人圈子的层次上,从而导致林权的买卖双方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对接,并实现资源的优化。

2)部分林权交易的颗粒度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

除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撮合难之外,林权交易者的资产体量,也对他们的交易范围造成一定限制。目前,中国很多林权的使用者都以农户为主,其所承包的林地颗粒度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大型的企业认为他们的林地体量较小,不值得进行专门交易,而个人又认为他们的林地体量偏大,自己难有余力进行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只能寻找同为农户的交易者进行交易请求,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交易范围,最终导致了整个林权交易行业的乏力。

不难看出,上面两个林权交易领域的行业痛点,对于林权交易者彼此间的对接造成了很大影响,而经分析发现,在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上,区块链存在一定的发挥空间,具体来看:

1)在林权潜在的交易者无法进行对接的问题上,目前的林权交易平台定位低于预期,只能提供林权交易前的信息发布和交易后的权证管理服务,技术水平难以起到汇集信息和撮合交易的作用,是导致场外交易泛滥、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林权的交易可以在分布式的区块链网络上,效仿很多数字货币交易所的OTC法币区,实现去中心化撮合的交易模式。也就是将每一个存在交易需求的林业资产标的,都在区块链上生成唯一的电子凭证,交易所方面只提供交易信息的汇集,一旦双方形成交易意向,区块链便会锁定该电子凭证,等到买方的相关款项汇入卖家账户中后方可释放解锁。

2)在林权交易颗粒度有待改善的问题上,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区块链确权方案,把以亩为单位的林权精确到以树为单位的树权,这样便可以大大降低林权交易的门槛,使得包括个人在内的中小型投资者也有机会参与到颗粒体量较大的林权投资中。大致操作步骤如下:将林地每棵树的相关资料都记录到区块链上,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链上电子凭证,通过向众多的消费者们出售该电子凭证,来实现对林木使用权的转让,从而形成一个林木产权“批发-零售”的模式。

不过,尽管从理论上讲,区块链确实能在林权流转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譬如在林木权引入C端投资者的改造上,如果前端界面设置得当——像是将单株林木的领养过程设置为类似于手机游戏的链上应用,可能会对林业贫瘠的资金流起到较大的改善作用,但具体来说,区块链在林权流转领域的使用,更像是一系列前置工作之后的临门一脚,因为在上述两项措施落地之前,林业的相关部门及利益主体至少完成两项重要的工作:一是对林地及林木资产实现有效的数字化,譬如将林地的归属、面积、植被类型,以及林木的位置、特点、生长情况等资料以可信形态上链,二是确保生成的电子凭证、以及由其参与的林木资产交易可以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如果相关交易中出现了纠纷,可以以此为依据寻求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考虑到目前中国林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普遍存在转化不畅的情况,因此对行业而言,要完成这种相对细致的产业数字化工作,是一项比较繁重的任务,就目前来看,“区块链+林权流转”的应用,大概率会出现在林业资金相对充沛的企业、或是一些比较注重林业发展的国家。

图:理想的状况下,林权流转可能会将C端投资者引入林业当中

7

五、总结

总体来看,林业在未来破局的过程中,面临着体制与技术的双重制约——体制方面,林业在日常过程中的交互主体主要是偏远地区的一些相关部门,整体数字化程度不高、业务效率亦有待提升,从而导致很多应有的机构未能发挥预期中的职能,给林业利益主体带来了诸多的成本,技术方面,林业较低的数字化程度,也使得其发展始终较为粗放,难以对其相关的效益进行精细准确的预估。虽然区块链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林业发展中、由于体制问题而带来的效率瓶颈,但由于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不同,相关信息的上面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总体来看,林业与区块链的结合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从这两个行业的结合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那就是区块链所要落地的项目方与政府机关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时,相关的改造过程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并不都是以效率为导向。

相关资讯Relevent